随着国产信创数据库的不断发展,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政策导向,各行各业的国产化数据库推进工作也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虽然我是个乙方,无权决定客户的走向,但是我也一直深入配合客户进行国产数据库沟通、选型、试点等工作。同时也通过一些行业内的朋友了解到一些“内幕”消息。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还没有替换国产数据库的地方是如何去看待国产化替换这件事情的。
兼容性&性能
对于替换国产数据库,兼容性是一件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对于存量系统来说,大多数重要系统是运行在oracle数据库上的,那么对于oracle的基本sql语法、pl/sql、存储过程、触发器等的兼容性肯定是十分重要的,毕竟这涉及代码变更的问题。如果在国产数据库替换过程中出现业务适配新数据库代码变更量太大、数据库功能缺失需要业务侧代码补充、适配分布式数据库过程中对数据库设计和业务逻辑变更等现象的话,开发层面对国产数据库的抵触会非常大。
国产数据库也有很多产品在兼容性这块做的很好(或者说是ppt展示做得很好),因此我们选择了两个产品进行试点测试,结果性能,一言难尽。
首先说一下测试业务的原始情况,数据量3tb左右,运行在exadata上双节点共分配20gb的sga。试点数据库环境则是:国产a数据库,集中式使用32c256g服务器本地sas ssd;国产b数据库,分布式使用3台16c128g服务器本地sas ssd。
从兼容性来说,a数据库几乎无需修改代码,其中仅少数语句需要改写或添加hint;而b数据库很多语句不兼容需要数据库研发做一定量的改造支持。
从性能来看,a数据库在无日常业务压力的情况下可以很好的支持常规sql响应,但是在添加日常业务压力后,响应时间会极大延长至3-30倍不等且性能不稳定;另一方面涉及分析报表类的场景响应时间更长,以前分钟级别出结果的场景会提升到小时甚至天级别。而b数据库即使无业务压力的情况下,数据库常规响应也无法达到要求,分析报表类场景则无法得到结果。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稳定性也是数据库选型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但在我看来稳定性也是通过性能来展现的,如果一款数据库性能不足、无法充分利用硬件资源或会过多的消耗不必要的资源,那么无论给再多再高的硬件数据库运行都不会稳定:或者是自身卡顿甚至引起崩溃,或者是业务量和数据量的变化会带来数据库响应的极大不稳定性。
因此在我看来,对于业务厂商、开发人员来说,兼容性是一个重要指标。而对于数据库本身来说,性能则是重中之重。
没钱
没钱其实是多方面的:
- 客户没钱,影响到的是国产数据库的采购力度(国产数据库的许可不便宜),基础硬件的支撑力度(毕竟很多过程化数据库需要更高规格硬件和更多服务器),业务供应商的适配投资(现在很多地方还在缩减投资)等
- 业务厂商没钱,就不会投入人力、财力去做国产数据库适配,影响国产数据库的实际使用效果
- 数据库厂商没钱,没融到资就会迟滞数据库发展、服务能力输出,甚至可能造成裁员、破产
甲供与乙供(甲方自己开发vs乙方提供系统)
实际上,我也曾听闻有不少地方将核心生产业务切换到了国产数据库并且效果很不错。细细看来除了业务量数据量不小或响应要求不高的地方外,其余数据量业务量大且响应要求极高的地方几乎都是甲方自己控制研发、运维团队,能够极好地聚力去和国产数据库相互成就。
而其余没有替换的更多的是有一家或者多家供应商,每个供应商负责一个或多个业务系统。这里可能就涉及了供应商内部矛盾、各供应商之间的协调难度、供应商之间能力的差异、供应商和不同国产数据库之间“亲密度”的不同等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很多客户无法十分便捷去做国产数据库替换工作。
迷茫
从墨天轮中国数据库流行度排行来看,截止9月,共收录国产数据库287个(高峰曾突破300大关),其中光是关系型数据库就有175个。对于数据库使用者、从业者来说,在数量如此庞大的国产数据库中选择数据库是一件非常迷茫的事情,数据库到底怎么样,数据库该怎么用,数据库该怎么测都会很迷茫。如果选择错了一个走不远的数据库,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客户迷茫,数据库从业者尤其是dba更迷茫,到底该怎么去学新的数据库,很多国产数据库的学习材料还少的可怜,很多事情几乎只能原厂处理。
业务厂商就更不用说了,以前适配顶多3-4种数据库即可,现在可能需要去适配主流的十多种,难!
对数据库厂商而言同样迷茫,除去那些一心向钱看的厂商,国内合格的数据库内核工程师就那么多,大家都在抢(数据库内核算法、模型层级的就更少了);市场就那么大,大家也在抢;融资圈就那么大,大家还是得抢。何去何从,也迷茫。
未来
在我看来,国产数据库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国产数据库即将或者已经开始了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过程了。在未来的两年内,我认为会有超过90%以上的国产数据库产品走向终结,对应的厂商也将分崩离析,真正出彩的数据库产品可能不会超过10个。
这不是一件坏事,国产数据库厂商和产品数量上的减少,可以更好的整合相关人才,汇聚资本,提升剩余厂商的实力以提升产品能力。最终经历市场、时间、实践洗礼的产品也会更加强大且符合行业需求。
只不过回到“迷茫”那一节,在pk完成前,大家不敢去选数据库,选错了,后果严重。
最终,在我看来,国产数据库在静下心,舍得长期投入,踏踏实实做技术的基础上,其实有两个大方向可以走:
- 在做好兼容性的基础上以足够的性能去平滑迁移原有业务
- 在做出优异性能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色去重构原有业务
本文为墨天轮社区特约作者 尹海文 独家供稿,内容原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交流、讨论。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或墨天轮官方。